我司受邀參加“中國建筑夢•中國(廣州)好建筑”科普論壇
2014年4月23日下午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何鏡堂工作室
活動介紹
2014年4月23午,由中國建筑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建筑夢•尋找中國好建筑”科普主題活動在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何鏡堂工作室(中國建筑學會科普基地)隆重舉行。建筑學界知名專家、學者,設計院負責人以及企業界代表等百余位嘉賓參加了次論壇,活動由中國建筑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知識》雜志社主辦,廣東省土木建筑學會、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協辦。我司副總經理吳軍勝先生受邀參加了此次論壇。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院長洪再生先生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好建筑必須融入地區環境、符合國情,再傳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設計道路,既本土又現代。創新不等于奇、特、怪,好建筑不等于高大上的標志性建筑。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何鏡堂先生也到場致辭,提出建筑理論研究的“兩觀三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建筑“三性”是設計創新的一個普遍性原則,建筑師在構思過程中,應按項目的性質、用途、時間、地點和條件統籌考慮,才能作出正確的建筑定位和設計對策,從而創造出具有豐富內涵和鮮明特色的作品。
何院士的博士生導師發言介紹了被稱作“玻璃房子”的何鏡堂工作室的發展淵源,工作室地址原為中山大學期間留下的小別墅群,破敗不堪,自1999年至今,工作室設計團隊分三個階段對這一廢舊歷史建筑進行改造,設計師們在這里一邊工作一邊整飾建筑環境,何鏡堂院士希望把嶺南園林那種“通透”、“幽靜”、“隱約”的味道引入這個改造后的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來,多位建筑界的同行踏足于此,無不贊譽有加,“舒適、”“幽雅”是被提及最多的贊譽之辭。2012年,這個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的改造建筑,在廣東省舉辦的“嶺南特色規劃與建筑設計評優活動”中,一舉奪得“嶺南特色建筑設計獎”金獎。
論壇的第二部分為對話討論、現場互動,對話議題包括:
1.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2.在關注城市肌理的前提下,如何看待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3.如何突出城市肌理特色,營建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肌理?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郭衛宏博士、廣東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生導師朱雪梅教授、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覃力教授、廣州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河博士、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王如荔總建筑師、廣東工業大學客座教授盛宏宇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于臺下與會人員熱情互動。
到底什么是好的建筑?
好的建筑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個永不休止的過程。找尋的過程仍將繼續著。論壇主辦方希望通過具有價值引領意義的“尋找”,引發全社會對中國建筑的關注和審視,讓大家重新認識建筑,認識我們的城市。領悟到建筑的本質和精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呼喚城市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