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黃河鐵路大橋原有新、舊兩座。舊橋原名平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是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橋,修建于1903年9月(清光緒二十九年),1906年4月1日通車,全長3015米。
當時,橋址選定后,清政府先后聘請德國、美國和意大利等國工程師進行了現場查勘,但最后承建的是一家比利時的工程公司。大概是缺乏對黃河沿岸地質的考察,或者受困于當時建橋技術,比利時的公司把橋墩建筑在淤泥里,而非巖石層上,導致橋梁不夠穩固,埋下后患。
但無論如何,在100多年前,就彼時的建造技術而言,這座橋在歷史上地位顯赫,堪稱“中國鐵路大橋之母”,是中國第一座橫跨黃河南北的鋼結構鐵路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前最長的橋。1952年10月31日,毛澤東視察黃河時,登上邙山頭俯視黃河大橋,并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
縱然地位顯赫,但戰爭和災害從來沒有輕饒過它。多年的動蕩和戰爭,加劇了它的衰敗。
1958年7月,黃河中下游發生特大洪峰,黃河鐵路橋不堪沖擊,遭受重創,導致京廣線斷線。當年7月28日和8月5日,周恩來兩次到黃河大橋視察抗洪工作。但滿身瘡痍的大橋隨后被鑒定為“不再適合通行火車”,改造為單行道公路橋。
也就在這一年,就在舊橋約500米遠的距離,新的京廣鐵路黃河大橋正在拔地而起。
從1948年限速5公里,到1950年5月限速提升到15公里。盡管新中國成立后對舊橋進行了5次加固與改造,但舊橋已遠遠不能滿足運輸需要。歷史進步的車輪滾滾向前,1987年,102孔的舊橋只留下5孔橋墩作為文物保存在原址上,鄭州“黃河第一鐵路橋”最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2014年5月16日
京廣鐵路鄭州黃河大橋也要退休了
長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1960年,舊橋退居二線,新橋呱呱墜地,京廣鐵路鄭州黃河大橋,接過舊橋的重擔,擔起黃河天塹變通途的責任。
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2月,黃河鐵路大橋的建造再次被提上日程,并開始設計;1957年,被納入“二五”計劃,1960年4月竣工通車。
京廣鐵路鄭州黃河大橋,1958年5月14日開工,1960年4月20日竣工通車,全長為2889.8米,當時設計最高時速80公里。
站在黃河橋頭,每隔三四分鐘,就能看見一趟列車經過。呼隆呼隆的鳴笛聲,像一首旋律簡單的樂曲,一天通行240趟列車,成千上萬的旅客從遙遠的地方,經過這里,再被送往遙遠的地方。鄭州這座城市也因此成為“中國鐵路心臟”和“中國交通十字路口”,經濟得以飛速發展。
時光如梭,白駒過隙,一晃54年過去了,它沒有停歇過一刻。而5月16日,它終于要退休了。
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接過重任
一籠籠用鐵絲捆扎的石塊在拋投手的奮力推動下,從一臺臺固定或能移動的鐵架小車上掉入黃河,滾落在橋墩的前方,河面上頓時飛濺起幾米高的水柱,這叫做“拋石”。
京廣鐵路鄭州黃河大橋在建設伊始,由于當時的建橋技術和地理條件限制,大橋橋墩入土深度只有30米,基礎較淺,每年汛期,河床沖刷對大橋的安全造成影響。擔負大橋養護維修任務的鄭州鐵路局鄭州橋工段黃河橋梁車間都會啟動黃河鐵路大橋度汛拋石,截至去年已有23年歷史。
以后,這一幕再也難以看見了。
京廣鐵路鄭州黃河大橋退役后,位于下游百余米的鄭焦城際黃河大橋將繼續接過貫通京廣線的重擔。
新建鄭焦城際黃河大橋是鄭焦城際鐵路和改建京廣鐵路跨越黃河的共用四線鐵路特大橋。大橋鄭焦城際線部分全長9.63公里,設計時速為250公里;京廣線部分全長11.28公里,設計時速為160公里。2010年10月15日開工建設,2013年4月9日主橋順利貫通。
在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上,有兩條線是給鄭焦城際鐵路預留的。鄭焦城際鐵路長約78公里,新建線路約68公里,設計時速為250公里,屆時,從鄭州到焦作旅行時間只需半個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