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廈門12月31日消息(記者陳庚 廈門臺記者陳穎)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廈門華僑銀行大樓,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廈門市中山路上,承載了很多廈門人的鄉愁記憶。由于年久失修,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根據規劃批復,這棟閑置多年的大樓開始加固修繕,并于本月中旬被列入廈門“本島及海滄區第一批歷史風貌建筑推薦名單”,正在進行公示。
然而就在不久前,人們發現這棟5層高的老建筑已經被夷為平地、徹底拆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不少質疑和反思。
1925年,新加坡華僑銀行進入廈門,開設了它在中國大陸的首家分行。1937年,廈門華僑銀行大樓開始興建,此后數十年間,這棟南洋騎樓風情建筑屹立在廈門繁華的中山路口,成為海外華僑回寄錢款建設家鄉的重要載體和歷史見證。
然而就在十幾天前,人們突然發現,華僑銀行大樓被夷為平地。對此,該行營運部營運經理莊嚴解釋說:“因為年代太久遠,設計、施工材料資料都已經缺失,沒辦法進行結構受力計算等專業測算。做的時候發現地基情況太復雜,既有建筑物傾斜度太大。另外,9月‘莫蘭蒂’臺風來襲,部分外墻就有脫離的情況,所以工程不能再拖了。從這幾個方面考慮,不得已進行翻建。”
那么,從加固修繕,變成拆除重建,是否再次獲得規劃部門的批準?廈門市規劃委副主任任國巖給出了肯定答案:“是,我們分局有批。因為它馬上要倒塌了,尤其經過這次臺風的破壞。專家鑒定意見是,沒辦法進行挽救。所以分局只能默認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
不過,在老建筑師林蔭新的眼里,華僑銀行大樓不僅僅是廈門中山路的地標之一,還承載著海外華僑愛國愛鄉的那段歷史。他說:“起碼在拆除之前,能不能公示一下?要拆了,大家群策群力進行一些分析,可能是有好處的。而且提前讓大家知道這個建筑不行了,必須要拆,大家會形成個共識。你突然沒頭沒腦拆了,誰都接受不了。”
還有一個讓人接受不了的原因是,就在12月14號,華僑銀行大樓被列入“廈門本島及海滄區第一批歷史風貌建筑”推薦名單,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公示,不出意外的話,它即將正式成為重點保護的歷史風貌建筑,享受《廈門經濟特區歷史風貌保護條例》規定的“不得變動建筑原有的外貌、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室內裝修”等嚴格保護。
廈門市規劃委副主任任國巖說:“歷史風貌建筑是不允許拆除重建的。就像一個文物,你把它毀掉以后,再造一個新的,就失去了文物的原真性。所以歷史風貌建筑原來的材料,原來的磚墻,原來的色彩都是要保護的。”
可惜的是,公示期還沒結束,大樓已被拆除。對此,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朱獎懷認為,保護不當,監管有責。“應該要追究責任。建筑物已經在所謂的公示期,怎么能夠拆呢?公示期說要征求公眾意見,看看還有沒有什么問題,并不等于這個建筑不需要保護。文物也好,風貌建筑也好,它保護的前提是什么?是保留。沒有保留,何談保護問題?”
高級建筑師吳友晃認為,國外從技術到管理層面,都有經驗值得廈門借鑒。“意大利就在做這個事情,再影響安全,外墻肯定是可以保護下來的。我認為管理部門應該提前介入,應該進行全過程的監管,能夠最大限度還原歷史記憶,這才是真正有效的保護措施。”
廈門市規劃委副主任任國巖坦言,對于華僑銀行大樓被拆除感到很痛心,也在反思。“雖然我們一直認為它很有價值,但因為還沒有正式登錄為歷史風貌建筑,所以對它的監管是比較乏力的。我們也在反思,今后怎樣修補這個工作?一定要吸取這次非常深刻的教訓。”